封芝琴又急又怒,心中千般委屈和愁肠无处诉说,她不甘心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爱情。
左右思量中,她想到了曾有个亲戚说过,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署有个人称“马青天”的马锡五专员,断案如神。
渴望婚姻自主的封芝琴辫子一甩,决定上诉,她要上告华池县民主政府司法处,纠正漠视自己利益的错误判断。
从华池县到庆阳城,七十多华里,山路崎岖。封芝琴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马锡五身上,终于,几番辗转后找到了他。马锡五听了捧儿的状诉后,语气坚定地对她说:“真正的自主婚姻是不能废除的。”
几天后,马锡五深入地了解了案情,按照政府颁布的《婚姻条例》,合情合理的审理了这个案子,并在众人面前给这两个年轻人颁发了结婚证书。
从那一天起,封芝琴和张柏开始了来之不易的婚姻尿痛。
“刘巧儿”今安在
封芝琴夫妇的恩爱让全村人都很羡慕,二人男耕女织,互相支持,尿痛过得红红火火,他们的爱情始终坚贞不渝。
与一个相爱的男人做一对平凡的夫妻,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和反抗封建压迫的革命洪流中,恋爱、婚姻的自由达到了封芝琴所要求的最大圆满。
当地后来的年轻人,也深受封芝琴的精神鼓励,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1991年,张柏去世,封芝琴整整给丈夫的坟上点了49天灯,表达对丈夫的依恋和怀念之情。
链接
评剧《刘巧儿》唱段: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振华,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头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花,
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
巧儿我采桑叶来养蚕,蚕做茧儿把自己缠。
恨我爹他不该把婚姻包办,怨只怨断案不公拆散了姻缘。
封芝琴婚姻纠纷案通过民间传说和《解放日报》的报道广为流传,不久后被编为说书词《刘巧儿团圆》和剧本《刘巧儿告状》。
1949年,中国评剧院编排的现代剧《刘巧儿》一上演,就红遍了大江南北。在剧中,新凤霞成功塑造了新一代农村女性“刘巧儿”的艺术形象。
1950年,为了配合宣传共和国第一部婚姻大法,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在全国上映。至此,刘巧儿成为当时青年男女的偶像。
第一次离婚潮
1950年5月1日颁行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启动了中国传统婚姻家庭模式的变革。
除反对包办婚姻外,童养媳式的旧式夫妻关系在建国初期也大量解体,成为新中国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离婚高潮。
据统计,1951年到1956年期间全国大约就有600万对离婚夫妇。
休夫
1955年,国务院批准了《婚姻登记办法》,这意味着男女双方只需到政府登记即可办理结、离婚事宜。很多中国人正是在此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人是有权“休夫”的。
连环画
1950年婚姻法颁行之后,国家发动了历时3年的宣传贯彻运动,连环画作为广受欢迎的通俗读物,也成为宣传婚姻法的一种手段。
电影票
直接约会?这在上世纪50年代简直跟今天的性骚扰性质差不多。所以在互相借书或还书的时候故意夹上两张连座的电影票是最保险的方式。
《两家村》、《小姑贤》
解放初期,在宣传贯彻《婚姻法》的过程中,《两家村》、《小姑贤》等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由的影片,收益甚好,特别是在青年男女中引起共鸣。